为什么穷人家孩子早当家?
为什么穷人家孩子早当家?
作为一个没有孩子的女心理师在育儿方面说三道四,总会有人提出质疑。我不否认如果有小孩的人站出会更有底气,但我却并不认同站出来讲道理的一定要生养过孩子。呵呵,有些拗口哈,周末了嘛说些平时不敢说的。
这看似狡辩的话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很多中国家长在教育问题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定式思维,非此即彼的观念特别多(国外的我不知道,因为我周围遇见的都是中国家长)。所以,可以听听没有被“定式”的那部分人的想法。
我不知道这则故事的出处,也没有去考证过是不是确有其事。关于这个故事后续还有一些版本,今儿就先说到这,主要想借这个故事说明成人思维的定式,以及思维的复杂性。其实,作为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人”存在,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性的把简单的事做复杂,例如大街上一个人向你微笑打招呼,多数人会有防备,第一反应是“我不认识他,他想干嘛?”,看着老外回敬对方以同样友好的微笑,我很是羡慕,我自己的确做不到他们那样坦然。
把简单事做复杂了,那是我们生存过程中习来的;把复杂的事做简单了,那还需要一定的修为才能做得到。育儿,中国式的家长很容易把简单事做复杂。
这就是问题所在。妈妈怕孩子饿着,于是差不多时间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饿了就会喂她,就怕一旦哭闹再喂怕给孩子饿坏了。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的思维方式。
中国有句老话“穷人家孩子早当家”,这是句经过无数事实证明过的说法,而到今天我们再来看,其中隐藏着很多心理学的原理。这也许要从弗洛伊德理论中生的本能说起,人有生存本能,所以我们会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这是自然给我们的属性。我见过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家长突然缺席以后会迅速长大,这也证明,为人母者照料得过于细致从某种意义上等于间接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当然我并不提倡孩子被父母抛弃后的“迅速成长”,虽然成长了但是内心有缺失成年以后会存在很多问题。
四年级乌塔这篇文章读后感怎么写
《乌塔》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小女孩独自游欧洲的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触,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非常佩服乌塔,她真了不起,才十四岁就独自一人去游欧洲,为了这次旅行,从三年前她就开始收集资料,而且旅费也是自己挣的,每到一处都不望给家里报平安。
看看乌塔,想想我们,同时,让我也感到了中外教育方式的不一样,外国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方面要比中国家长处理得更恰当一些,他们很早就开始培养小孩子的独立能力,给小孩子一个空间,让小孩子自己面对困难。而中国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担心,太溺爱,不敢或不放心让小孩子去完成某件事,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可我们终归要长大,要走向社会,让一个没学会独立生活的孩子,又怎么去面对社会呢?
今后,我一定要向乌塔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在生活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磨练意志,尽量不寻求父母的帮助,把自己培养成自立、自强的人。